太山龙泉寺
太山龙泉寺坐落在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太山之上,景区总占地面积约13.26万平米,其中寺院面积共约2.3万平米。此寺地下曾发掘出北齐(550-577)瓦当等文化遗存,但始建年代不详。繁盛之际,此寺曾有上、中下三院,但现在仅有下院遗存。下院坐落于太山东西坪之间的南北中轴线上,现在遗存有唐景云二年(711)所立通高6米石碑一通…
佛舍利地宫
2008年5月8日(农历四月初四),太山龙泉寺发现舍利塔基,出土了五重佛舍利宝函。 地宫位于塔基下方,由甬道、石门和六角形宫室等组成。地宫石门两侧,分别雕置护法力士一身,盛中唐造像特征明显。佛舍利宝函为五重,从外向内第一重为石椁,第二重为木椁,第三重为鎏金铜棺,第四重为银棺,第五重为金棺。金棺藏奉有佛教圣物-…
大雄宝殿
此殿建于明洪武六年(1373),为二层阁楼式建筑,一层面阔五楹,中间三楹为大雄宝殿,东西头各有一间,为禅房。 大雄宝殿殿明清造像已毁而无存,现在所见泥质彩绘塑像及壁画均塑绘于近年,题材内容及样式风格主要仿照五台山明代圆照寺、殊像寺等较高等级寺院同题材塑像壁画塑绘。殿正中三身主像为明代流行的“横三世佛”,中…
大雄宝殿
此殿为近年新建仿唐建筑,单檐庑殿顶,前廊,月台面阔五间,23米,进深16.8米。大殿中央佛坛主像,置“新三世佛”木雕像三身:中间主像为释迦牟尼佛,因该佛须弥座正中雕有光芒四射太阳一轮,故此佛亦象征为毗卢遮那佛(卢舍那佛);左侧主像为弥勒佛;右侧主像为阿弥陀佛。“新三世佛”两侧,各置胁侍菩萨木雕像一身。“新三…
龙神祠
龙神祠,又称龙王庙,昔日当地百姓多在此祈祷龙王降雨 。据碑文记载:“寺东数十步为龙神祠。祠前有方潭,深广不盈丈,而清冷黕黯如有神龙窟宅。其中邑人祈请雨泽往往有验。岁壬子夏四月,时颇苦旱,邑侯罗公闻其神,率诸绅士步行虔祷,越日而甘霖大沛。”祠前泉水经石雕龙头汩汩流入潭中,清洌幽深,甘纯甜美,当地人说喝此…
普贤殿
此殿为大雄宝殿院内的东配殿,是近年新建仿唐建筑,悬山顶,面阔五间,23米,进深8.6米。此殿中央像坛上置仿唐“普贤三尊”木雕像三身,即乘象普贤及驭象童子、善财童子。普贤菩萨为《华严经》中两大“上首菩萨”之一,主理、主行、主实践。此殿南北山墙及后檐墙内壁等处,参照敦煌等唐代同题材壁画样式风格,绘制有绘制胁侍…
唐碑
此碑通高6米,现在地面之上可见部分高约3.8米,地面之下被淤积地层掩埋部分高约2.2米,碑首雕刻盘螭,六螭交错盘护,碑底有龟趺驮负,但现已掩埋于后代堆积层之下。此碑整体浑厚质朴,刀法洗炼明快,唐碑样式风格明显。据史料记载,此碑刊立于唐景云二年(711),但因风化侵蚀严重,碑上大部分字迹湮灭无存,只有剩余一小部分…
文殊殿
此殿建于清乾隆八年(1743),后檐墙内壁下方置砖砌像台,台上置双手执经卷、身下骑青狮的泥质彩绘文殊像一身。此像,与观音堂、普贤殿所置骑犼观音、乘象普贤,共同构成“华严三大士”组像。此像原为清代塑置,虽经后世补塑重绘,但清塑原有面貌基本未变。